【腕表時代資訊】說到腕表的功能,除了直觀的日期、日歷、世界時、計時和測速,或許“抽象”的三問報時功能更是備受關注。一般我們知道時間信息的時候,往往是由表盤上的時針方向決定的。然而,隨著報時功能的出現,這一傳統被打破了。隨著手表技術的迭代,萬年歷、陀飛輪和三問成為高端手表的標志。今天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三問”。
眾所周知,報時功能是機械表中經常用到的一個復雜功能。它通過啟動錘子發出聲音來提示時間信息。平時可以提示時間,時間,年級的信息,為了相互區分,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在照明設備還沒有普及的年代,人們為了在黑暗中了解時間信息,發明了報時。
現有資料顯示,鐘表的報時功能是由英國牧師、發明家愛德華巴洛(Edward Barlow)于1676年發明的。同時還發明了齒條和蝸牛組成的報時系統,成為鐘表或未來報時手表中的標準機械結構。1687年,英國另一位鐘表匠丹尼爾夸爾(Daniel Quare)也獲得了相關專利,但明顯落后于前者。
報時功能的成功有賴于技術的支持,而最關鍵的環節就是鑼的發明。早期的鬧鐘或鬧鐘攜帶的報警裝置敲擊固定在機殼背面的鈴發出聲音。到了1783年,寶璣已經研發出鋼絲鑼,可以大大節省空間。1750年至1782年間,出現了一種啞復讀機,它敲擊表殼上的鋼塊來報時,并使手表振動。
寶璣大師制作的計時機芯,以及他發明的音簧裝置,可以改善時鐘設計的空間問題。
隨著報時系統的發展,從早期的報時、時標和半刻(7分半),到1750年左右,出現了常見的三問報時手表(報時、時標和分鐘)。英國制表師John Ellicott是第一個批量生產這款三問報時腕表的制表師。寶璣大師發明的音簧系統改善了時間三問報時器的空間問題后,使三問報時器在19世紀更受歡迎。不過,當然,時間復讀機依然是非常頂級的鐘表作品。
隨著19世紀初人工照明和luminus手表表盤的出現,鐘表的報時功能逐漸失去了實際意義。這時,法國制造的廉價手表大量傾銷,嚴重打擊了英國和德國的鐘表制造業,使具有報時功能的手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即便如此,由于報時功能的機械裝置相當復雜,尤其是精細度和技術難度更高的報時手表,如今的鐘表或報時手表已經轉變為純粹的技術展示,成為復雜的傳統制表工藝的代表。
時至今日,三表的報時機構已經相當成熟,機械結構不會有太大變化。
自17世紀發明計時裝置以來,齒條和蝸桿凸輪組成的機械結構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因此,當路易勃蘭特弗萊爾(Louis Brandt Frere)于1892年推出第一款具有三問報時功能的腕表時,機芯(由愛彼(Audemars Piguet)制造)采用了從懷表時代移植而來的計時機制,并沿用至今。所以現在品牌在開發問答臺的時候,重點放在了報時音樂的呈現上。
對于腕表愛好者來說,三問報時音樂不僅象征著品牌的科技水平,還直接影響情感共鳴,從而增加玩法樂趣。理想的報時音樂必須最大限度地減少齒輪運轉帶來的噪音干擾,使音質清晰響亮,進一步展現品牌的科技實力和品格。因此,通過使用先進的技術,對影響報時音樂的幾個關鍵元素,包括音錘、音簧和調速機構進行了改進,以提高報時音樂的質量,并賦予三問報時器更鮮明的特征。
江詩丹頓1731年機芯
聲音固定方法的改進可以改變共鳴效果。江詩丹頓1731機芯將與機芯相連的音簧底座延伸出與表殼相連的部分,以增強編鐘傳動的共振效果。
卡地亞9402MC機芯
音簧的長短會影響當時的音色和強度,音簧的配置也會對音質產生一定的影響。目前很多品牌已經逐漸改用方切音簧,增加與音錘的接觸面積,提高聲強。
江詩丹頓1731年機芯
調速機構是報時機構中決定節奏的裝置,但運轉時的噪音也是干擾報時音質的元兇。所以目前各品牌都完善了這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