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時代資訊】隨著近年來手表制造業的發展,以及人們對手表的需求,目前的手表市場可以說是形勢大好。大家對手表的熱情也可以說是越來越大。成功人士會選擇頂級的瑞士手表,而年輕人會選擇親民的日本手表。在這樣的形勢下,德國手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一定要買德國手表?德國手表的魅力在哪里?也許這就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也是我們應該探索的本質。就目前而言,套用一句廣告詞:德國品質堅如磐石。
事實上,從很早的時候,德國的手表制造業就已經開始發展了。15世紀,在德國紐倫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個便攜式計時器,現在被稱為“懷表”,也因此發明了發條裝置。到16世紀末,奧格斯堡逐漸成為黃銅套新穎鐘表的精密制造中心。
1730年,世界上第一只布谷鳥鐘在制表中心之一的德國黑森林地區制成,3354。這項發明啟發了許多鐘制造商,并產生了許多布谷鳥鐘制造商。在德國東部的薩克森,時鐘是在16世紀和7世紀生產的。時鐘的復雜和奢華令人咋舌,這里是德國制表重鎮格拉蘇蒂——的所在地。
作為一個位于歐洲大陸中心的國家,德國北瀕北海和波羅的海,其他國家如法國、瑞士和奧地利也毗鄰。優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德國在交通和與外界溝通方面的有利優勢。同時,德國也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煤炭為德國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為后來的兩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為德國鐘表制造業提供了絕對有利的物質基礎。優越的地理位置也為德國鐘表制造業提供了更多的進出口機會。
德國可以說是日耳曼人的后裔(這也是希特勒大肆宣揚的“高貴的日耳曼人”的一個依據)。德國長期分裂,其中實力更強的普魯士在18世紀初崛起。1862年,“鐵血宰相”俾斯麥出任普魯士首相兼外交大臣,大力推行“鐵血政策”。通過戰爭,普魯士統一了德國。先后對丹麥、奧地利、法國發動戰爭,逐步實現了德國的統一。
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德國的經濟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1871年后,德國工業突飛猛進,德意志帝國的建立促成了這一驚人的進步。以及戰爭擴張,如普法戰爭中吞并法國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法國煤鐵資源豐富的地區),使德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增添了寶貴的鐵儲量。到1914年,德國在鋼鐵、化學和電力工業方面已經能夠超過歐洲所有其他國家,工人的技能和工作效率顯著提高。這一優勢使得德國鐘表業的發展有了強大的經濟后盾。
在這場革命中,各種工業技術層出不窮,也正是這種情況造就了今天德國的機械技術。大規模的標準化生產使得德國生產的機械,哪怕是一個零件,都是一個完美的代表。這項技術堪稱一門工業藝術,這種工業精神為德國機械表的制造奠定了決定性的基礎。
隨著經濟的發展,德國也走上了靠戰爭擴張求發展的道路。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最終被打敗。德國的手表制造業也受到重創。直到1920年,德國制表業終于恢復并迅速發展。盡管之后的“柏林墻”也給德國制表業帶來了不小的打擊,但德國制表業仍在發展,質量沒有改變。
說到德國,就不能不談德國文化。也許一個國家越分裂,它的文化和藝術就越豐富多彩。文學、音樂、哲學、科學等。不勝枚舉。德國的歷史甚至可以說是一部文化史。燦爛的藝術和文化是德國人特有的嚴謹性格的體現。這些成就是德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
德國制表業作為德國的技術代表之一,嚴謹的品格與科學的理念完美結合。在我看來,德國的技術可以算是一門發展到極致的藝術。我們說瑞士手表是藝術,但那僅限于高品質的品牌,而德國手表制造是一個國家品質的體現。那么,德國手表到底有什么樣的高超技術呢?
黃金套筒
制表師發現,紅寶石可以減少機芯的摩擦和損壞,使用紅寶石可以顯著提高機芯的壽命。自此,寶石眼成為機芯裝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過當時的寶石比較硬,不像現在這么圓。為了方便更換寶石,同時讓機芯的每個角落都充滿金屬光澤,一些高端機芯在寶石眼邊緣配有金色外環。這個外環被稱為黃金海韻,也被稱為“寶石王座”。
只有最珍貴的機械表才會用螺絲固定金套。其初衷是便于更換損壞的寶石軸承,而不改變移動夾板的孔徑。此后,寶石軸承被標準化,金套的關鍵功能不復存在。但德國的制表業依然秉承著這種美感和悠久的傳統,保留著這種傳統元素。
四分之三夾板
這也是德國制表的一個特點,比瑞士制表做的板橋更耐用,維護安裝方便。這項技術由蘭格創始人費迪南多阿道夫蘭格(ferdinando Adolf Langer)于1845年12月7日創立,并開始系統完善機芯設計。當時一個技術問題非常困擾他:機芯的軸承和齒輪通常安裝在單獨的橋板和夾板下。這是蘭格絕對不能接受的。
在接下來的20多年里,蘭格不斷改進上夾板的設計。1864年,覆蓋四分之三運動區域的上夾板誕生了。蘇蒂靈圖案是一種裝飾,但它隱藏在夾板后面。除非把機芯拆開,否則可能永遠看不到這么美的圖案。
鵝頸微調
格拉蘇蒂獨創的鵝頸微調創新在于快慢針結合,不卡澀,調整分為詳細步驟,避免快慢針不可避免的大偏差。振動頻率是通過砝碼螺絲調整擺輪的重心來控制的,不會卡死。調整的時間范圍很小,一般在一分鐘以內,出廠時就調整好了。在使用中沒有損壞的情況下誤差很小,這也是目前高檔手表都采用無卡澀結構的原因。格拉蘇蒂最初設計并使用了這個裝置,并把它變成了一門藝術,我們可以在這些德國手表中看到精雕細琢的鵝頸微調。
飛行陀飛輪
也被稱為浮動陀飛輪,由德國制表業的發源地格拉蘇蒂的制表師阿爾弗雷德海威格(Alfred Heiwig)于1922年發明。其特征在于取消了寶璣陀飛輪框架上的支撐固定支架,將陀飛輪框架的支架置于底部。陀飛輪框架固定在滾珠軸承上,使陀飛輪在任何方向都能保持相對穩定的工作狀態。
與寶璣式陀飛輪相比,飛動式的優勢在于看起來陀飛輪的旋轉框架沒有遮擋,可以充分顯露,運轉時有漂浮的效果,提高了陀飛輪的新奇感和動態表現力。陀飛輪作為三大復雜工藝之一,現在可以說代表了腕表制造的工藝。飛行陀飛輪具有動感輕盈的美感。
德國銀
德國銀最初其實是“中國銀”,也叫“中國白銅”。所謂的德銀不含銀,是銅、鋅、鎳的合金,一般比例為5:2:2。在鐘表制造業中,多用于制造膠合板。1823年,德國的亨寧格兄弟成功仿制了中國的白銅。隨即,西方開始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這種合金改名為‘德銀’或‘鎳銀’,而名副其實的中國白銅卻變得默默無聞。
德國銀接觸到空氣中的氧氣,只會慢慢起作用。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合金表面會覆蓋一層美麗的金銹色,以避免進一步氧化。因此,可以省略電鍍過程。正因如此,德國銀的表面可以“不處理”。蘭芝的德銀和格拉蘇蒂的原銀相比,不是鍍銠的,所以顏色更自然,但硬度鍍銠更好。所以德國兩大工廠的工藝各有特色。
大日歷
說到德國制表,就不能不提到大日歷。所謂大日歷,就是日期數字的十位和一位用不同的數字輪顯示的窗口,自然比普通的單輪日期顯示要復雜得多。這項功能的設計靈感來自易北河上的森巴歌劇院的五分鐘跳鐘,由費迪南多阿道夫蘭格和他的老師古特基思設計。這成了朗格手表的特點,也成了后來德系手表的特點。
德國的制造業一直以精密和高質量著稱。作為德國制表業,即使在瑞士、日本等其他制表集團的夾擊下,依然保持著活力和品質。德國制表也有自己的標準,德國制表企業共同打造了“格拉蘇蒂天文臺”認證。德國的品質可見一斑。朗格、格拉蘇蒂原創、NOMOS等德國制表品牌不僅享譽全球,部分品牌還躋身頂級腕表品牌之列。他們靠什么?必須是不變的德國品質和“工匠精神”。
在我們的印象中,德國人喜歡“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比較嚴格。也沒有幽默感。然而這些民族性格也造就了德國燦爛的文化和強大的工業。德國的鐘表制造業和德國其他制造業一樣嚴謹、規范、內斂。瑞士制表靠的是品牌品質,日本制表靠的是高科技,德國制表靠的是德國精神。德國制表靠的不是品牌的力量,而是整個行業的標準。中國的制表業還在發展,我們有必要思考:我們的發展靠什么?沒有山寨,沒有世界工廠,我們的制表業還能靠什么?想通了,或許就能深刻理解為什么要選擇德系手表了。